2025年9月3日,天安門廣場迎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閱兵的莊嚴時刻。當鋼鐵洪流以雷霆之勢踏過長安街,當戰鷹編隊攜凌云之志掠過天際,這場承載著民族記憶與復興豪情的盛典,是中國向世界展現和平力量與強國實力的宣言。
本次閱兵共有45個方(梯)隊受閱,按照13個徒步方隊、23個裝備方隊和8個空中梯隊結構順序通過天安門廣場,在這場國之大典的硬核敘事中,陜汽——這家中國重卡行業唯一連續七次,也是本次受閱戰車數量最多的閱兵企業,以近60載的堅守與創新,在共和國的閱兵史上,寫下了獨屬于大國重器的厚重篇章。
20世紀60年代,國際形勢風云變幻,我國國防建設急需重型越野軍車,以解決“有炮無車”的困境。1968年,在國家三線建設的戰略部署下,陜汽應運而生,1970年12月26日,第一輛“延安”牌SX250型重型軍用越野車在陜汽試制成功,出色的越野性能,填補了我國重型越野車領域的空白,時光荏苒、金戈鐵馬,自此陜汽開啟了與國防建設緊密相連的輝煌篇章。
1984年:國慶35周年閱兵 - 首次亮相 一鳴驚人
陜汽第一代軍車 SX250 型重型越野車列裝在戰略導彈方隊,這是陜汽軍車第一次參加國慶閱兵,以其卓越的越野性能和可靠性,成功牽引“大國長劍”駛過天安門,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,奠定了陜汽“中國重卡軍車第一品牌”的地位。

1999年:國慶50周年閱兵 - 中流砥柱 再度出征
陜汽軍車改進型 SX2150、SX2190 等重型越野車,出現在多個戰略導彈方隊中,展示了其型號的豐富性和技術的成熟性。此次閱兵是世紀之交的“硬核”展示,彰顯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。

2009年:國慶60周年閱兵 - 全新換代 強者歸來
新一代 SX2300 型8x8重型軍用越野車進入長劍-10巡航導彈等方隊中,全新平臺SX2300代表了新一代軍車的技術巔峰,標志著我國重型軍用越野車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,能夠更好地適應全地形全天候現代戰爭需求。

2015年: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 - 實力彰顯 捍衛和平
陜汽以 SX2300 、SX2190N為代表的多種型號軍車,搭載白楊-M(東風-31A)戰略核導彈方隊等,這是中國首次在非國慶節舉行的大規模閱兵,具有重要的國際和歷史意義,展現了捍衛世界和平的決心與實力。

2017年: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朱日和閱兵 - 沙場點兵 野戰檢驗
作為我軍第三代高機動重型軍用越野車排頭兵,陜汽多種型號戰車列裝核常兼備導彈方隊等,這是首次在野戰化條件下舉行的閱兵,打破了廣場閱兵的慣例,在朱日和復雜地形和惡劣環境下,陜汽軍車的野戰機動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最真實的檢驗。

2019年:國慶70周年閱兵 - 絕對主力 獨樹一幟
陜汽最新一代 SX2306 型等多種型號軍用越野車,堪稱“主力中的主力”,尤其是牽引著國之重器“東風-41”洲際戰略核導彈壓軸出場,展現了我國陸基戰略核打擊力量的強大體系,是其閱兵史上的高光時刻。

2025年: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- 數量種類之最 傲視群雄
80周年閱兵是中國全面推進中國現代化進入新征程的首次閱兵,它以最完整“三位一體”核力量、最成體系無人裝備群等,展現中國“國防自強”的跨越,彰顯維護主權的能力,傳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。
在本次受閱的7個作戰群,23個裝備方隊中,我們看到,陜汽越野軍車全面體現在13個方隊中,涵蓋海上作戰、防空反導、信息作戰、無人作戰、后裝保障和戰略打擊6個作戰群中,近200輛各種型號陜汽軍車搭載艦載防空武器、反艦導彈、水下兵器、反無人機、電子對抗、信息支援、陸上無人作戰、空中無人作戰、后勤保障、裝備保障、巡航導彈、高超聲速導彈和東風-5C核導彈多種全新全球頂尖武器裝備,成為此次受閱最強豪華陣容戰隊。

(艦載防空武器方隊)

(反艦導彈方隊)

(水下兵器方隊)


(反無人機方隊)

(電子對抗方隊)

(信息支援方隊)

(陸上無人作戰方隊)

(空中無人作戰方隊)

(后勤保障方隊)

(裝備保障方隊)

(巡航導彈方隊)

(高超聲速導彈方隊)

(核導彈第二方隊)
以時代為幕,陜汽的每一步都烙印著中國重卡工業的成長軌跡。從1968年扎根“三線建設”奠基立業,到躋身“新質強國”發展浪潮;從1984年首次亮相閱兵彰顯實力,到2025年七度受閱續寫榮光,它始終以自主創新鑄魂、軍工品質立基,在智能綠色制造中突破技術壁壘,在重卡行業格局中扛起引領大旗,更以出海先行者的姿態彰顯全球擔當,用半個多世紀的堅守,成為“民族品牌”從弱到強的鮮活見證。
展望未來,陜汽重卡的使命與民族復興的藍圖深度綁定。堅守創優報國初心、深化“四新”引領實踐,以“大國重器”之姿回應時代擔當。可以預見,在新能源、智能網聯等領域持續突破的陜汽,必將以更強大的技術實力、更廣闊的全球視野,不僅為中國重卡行業開辟新賽道,更能持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,注入源源不斷的澎湃動力。